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课程改革

民富园小学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时间:2018-01-16  来源:  作者:

 

一、学校简介
徐州市民富园小学地处国家安居工程——东苑住宅小区的中心,1999年建校。校园内环境优美,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被人们誉为“东部明珠”。
学校占地面积14154.85平方米,学生达2700余人,教师130人。其中,徐州市名校长1人,市、区级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5人,中小学高级、一级教师80余人,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遵循“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思路推进课程改革,建设“传承文化,心拥美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朝着课程特色发展之路,追求着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哲学
徐州市民富园小学在构建学校教育哲学中,一是立足国家教育意志,二是立足培养师生“乐美向善”的教育愿景,三是立足学校文化积淀。围绕“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建构了“乐美向善”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三富文化,构建一个校园富绿有品、教师富爱有道、学生富才有德的和谐生态环境。“传承文化心拥美善”就是把学校教育上升到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为重点,同时引导师生乐美向善,寓意着师生要外具华美之举,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内蕴真善之气,涵养智慧,修养品德,并通过学习与熏陶,将所知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以求每天都有新发展。它既承载着学校课程特色发展,又践行着在新形势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愿景,塑造师生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我校的教育成就真善美
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这样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把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先生则提出要以美育代宗教之说,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本质上都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徐州市民富园小学提出的传承文化心拥美善的课程体系建设,也真是植根于这两位教育大家的思想精华而提出的。
美善是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终生不辍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知书达理、善良宽厚、儒雅优美的高尚气质。依据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我们借鉴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五常,将其分解为五个板块的一级目标,即:“仁爱、忠义、明礼、睿智、诚信”,五个板块合力达成培养中华文化底蕴与乐美向善的人。同时我们继续将目标具体化,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培养目标中,将每个板块划分为三个维度,各确定两个关键词,链接低、中、高年段具体目标,形成三维同位阶梯发展与整体阶梯发展的特色培养目标体系,直接指向学校课程特色发展。如下图:
培养目标体系
 
 
 
 
 
 
 
 
 
 
 
 
 
 


 

三、课程体系
建构学校本位课程体系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点。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即丰富”阶段,进入了“结构性设计”阶段。针对本阶段方向,我们以“传承文化、心拥美善” 为课程价值取向,在课程文化的指导下,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教育内容,以学校原有课程为基础,通过列举、归类、整合、创新等途径,着力课程的结构性设计,积极开发各类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我校以“六艺”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为突破口,开发实践类和文化类课程,力图从课程的体系建构上让学生感受“乐美向善”的魅力。
学校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学生的生活,涵养学生的性情,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民富园小学“传承文化、心拥美善”的校园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发展体系——“承文、美善”双发展课程。
“传承文化、心拥美善”双发展课程,以“两个维度、两个层面”构成。
两个维度,一是“传承文化”,二是“心拥美善”。两个维度,分别统整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形成学科与活动课程;两个维度既独立,又交错合力。
两个层面,一是学科课程本位化,将“传承文化”和“心拥美善”两大核心元素以整合与拓展的方式融合到学科课程中,形成学科基础与拓展课程。二是活动课程综合化,围绕“传承文化”和“心拥美善”两大主题,整合地方与校本课程,形成仁、义、礼、智、信等板块的活动课程。“传承文化”和“心拥美善双发展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使我们的课程实现了有课有程,又为课程结构设计提供了方向。
如下图:
传承文化”和“心拥美善”双发展课程体系图
 
 
 
 
 
 
 
 
 
 
 
四、课程结构
围绕“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核心价值追求,“乐美向善”的办学理念,传承文化心拥美善的课程体系,我们建构了课程结构,如下图:一是课程类型,将课程划归为学科与活动课程;二是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类型设计课程内容与载体;三是课程运行,确定必修、限制选修与选修方式。
 
“传承文化,心拥美善”课程结构

必修类型

 
课程运行
课程内容
传承文化,心拥美善”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课程类型
限制选修
选修类型
文本框: 学科基础课文本框: 学科拓展课文本框: 社区实践课文本框: 植根责任课文本框: 传承经典课文本框: 民族精神课文本框: 靓色英语课文本框: 多元发展课文本框: 体艺活动课 

 

 

                               
 
 
 
 
 
 
 
 
    课程结构确定后,我们立足培养目标,历经课程梳理、资源统整、开发优化等环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建构本位的学科与活动课程,在课程特色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在活动课程探索中,我们建构了如下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一览表
课程项目
课程内容
课程项目
课程内容
课程项目
课程内容
植根责任
(责任担当)
守护绿色
靓色英语
(责任担当)
趣味课堂
体艺活动
(健康生活)
体育节
走近科学
英语节
合唱队
 
课本剧
舞蹈队
传承经典
(人文底蕴)
文包诗
多元发展
(科学精神)
创客课程
鼓乐队
承文工作坊
国际象棋
 
 
绿润心灵,美在言行
女子足球
围棋
民族精神
(人文底蕴)
汉文化课程
社区实践
游学课程
 
 
葫芦丝演奏
职业体验
中华美文
创意手工
通过活动课程的系统设置,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课程的特色发展。
五、课程实施
   (一)整合与拓展
在学科课程中将“仁爱”、“忠义”、“明礼”、“启智”和“诚信”五大元素有机整合到课程中,通过统整资源,实施整合与拓展下创生的新型课程实施模式。如在语文学科中拓展文言文与阅读经典课程,既夯实学科基础,又提升综合素养。
为了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的实施,保障实施效果。我校成立了“‘承文’名科工作坊”,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将文言文引进小学语文课堂,立足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的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腹有诗书,心拥美善。
另外,从古诗文教学入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我校老师在校长的带领下成立了“文包诗”编写小组,校长领头,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喜爱领取任务,积极学习研究,编写文包诗,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大家共编写50多首文包诗,《春晓》、《江南春》、《池上》等苏教版教材里的名篇几乎都包含在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短文,体现了教师对古诗的喜爱,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本学期,我们将吸收更多的喜爱文学的老师加入到编写行列里,为老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为促进学校课程特色发展而努力。
其次,整合资源,建构主题式教学课程。突破原来教学过细的碎片化的训练。主题教学使得课程本身是整体性的,同时也整合了各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在语文课程中,将同一中心主题或者相同写作方法,又或者同一作者等的文章放在一起教学,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可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以此整合方式节省出课时,用于为学生补充阅读其他版本教材或带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合不仅体现在学科内部,还有学科间的整合。例如:
跨学科主题课程实例
主题
       
童年
童年——儿童诗创编之语文课
Childhood——童年之音乐课
我的童年相册
之美术课
孩子通过这样的主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思考同样的问题,然后感受到不同的表述方式的力量。在学科间进行跨界整合与拓展,既丰富了学科课程内涵,使学生享受着课程学习的幸福,又建构了课程整合与拓展新途径,促进了学校课程特色发展。
 (二)实践与发展
立足学科特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是我们课程实施又一亮点。依据对课程梳理,我们把课程与生活,与科技紧密相连,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获得了高超的活动技能,化知识为能力。如以科学学科为基础,通过与计算机的融合,我们在上好科学课,计算机课的同时,我们编写了《走进科学》实践读本,开设了创客课程,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进行探索创新。
(三)资源建构课程
资源是课程实施基础,立足资源建构课程是我们课程实施一大特色。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美善课程的发展。一是整合校内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开发学校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实验室、电脑室、体育馆、运动场等丰富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积极开发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教研组的资源网,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二是挖掘校园文化,深化课程资源。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规划好校园文化长廊,搞好各种宣传橱窗,校史展览,校情介绍,校庆活动等工作。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各种主题晚会和班会等。三是重视家长与社区资源的利用,让家庭教育成为课程,让社区成为实践的基地,形成家本、社本课程。
在资源建构课程中,不仅使我们的课程更具活力,学生享受着课程的学习,而且使课程形成了特色与品质,促进了课程建设的深度发展。
六、课程评价
在反思传统评价后,构建激励、导向、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了我们评价的重点。首先是建构多维度评价。以 “仁爱、忠义、明礼、睿智、诚信”五个关键词为主题,形成《民富幸福之星评价手册》,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校共评等方式,对孩子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是建构差异性评价。针对学生差异,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三个层次,设置相应的题组,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不同的题组参加评价,收获自信,促进发展。其三是建构过程激励性评价。设计了“成长梦卡”,分为“激励卡”和“心愿卡”,孩子们获得一定数量的激励卡之后,可以兑换心愿卡,满足不同心愿。
探索的教师评价体。主要包括自觉性评价、执行力评价、创生力评价三个方面。自觉性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觉践行“双发展”课程目标意识、课程理念更新意识基础上,重点关注教师自觉参与教育微创新、学习共同体与课堂观察的意识;执行力评价主要围绕“课程改编、课程延展、课程新编”等三个方面来开展;创生力评价主要针对课程运行基本环节,突出课程创生的基础、观念、能力等程度。
探索课程发展动态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方面。对课程准备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申报与审议制度”来开展,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的审议流程。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审议,我们概括了“四个化”,即:审议主体的多元化、审议范围的扩大化、审议内容的具象化、审议方式的民主化。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采取随机课堂观测、审核活动记录、征询师生意见、调查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等方式进行,形成了《民富园小学课程发展性评价量化表》。对课程效果的评价,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组织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对各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较差的课程予以调整或取消,对优秀课程予以优化和固化。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