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弘扬优秀传统 发展先进文化

时间:2005-12-16  来源:  作者: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工人阶级执政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着自身、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江泽民同志关于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对文化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既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又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要从总体上把握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我认为“中和”精神是贯穿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性的认识。这种整体观念认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形成了以民族大局为重的独特品格。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长久保持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原因。二是人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人伦观念,造就了历史上众多的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景仰的礼仪之邦。三是和谐观念。“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追求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把家庭、邻里的和睦和国家的统一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爱国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崇尚这种精神,使人们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以报效国家、振兴国家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从而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五是自强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所谓“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我们不能离开传承讲弘扬,也不能割断历史谈创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地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精华也不意味着可以直接沿用、毫无批判地兼收并容。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应该具有对历史的宏观驾驭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八十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腐朽因素在社会上还存在,妨碍先进文化的建设,具体表现在:第一,宗法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传统文化中把“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看成是一种社会的理想模式。几千年来,广泛存在着封闭、狭隘、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以亲朋或上下级为纽带的裙带关系。它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观察、处理问题以是否“亲亲”的宗族关系为基础,人的思维方式仅局限于狭隘的范围。这样的社会生活,宗法等级观念,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和开拓精神。第二,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平均主义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只追求结果的平等,不追求机会的平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必然会带来分配结果上的差异,而平均主义的做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第三,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阻碍了人的个性和才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于君”、“孝于亲”被看成是一种美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了稳定社会群体秩序的准绳。“忠”、“孝”、“礼”几千年来变成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历史清楚地说明,这些规范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出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和才智的发挥显然是相悖的。第四,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形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贤明,把社会、国家的兴衰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偏废。 
  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主要看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反观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理论准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恰恰是制约许多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世纪,我们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种文化创新要遵循三条原则: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围绕这三个原则,当前的文化创新应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价值体系的创新。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而其核心就是价值体系。它是特定文化系统凝聚力、向心力的基础和根据。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才使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有深切的领悟和认同,而如果价值体系出现某种缺损或紊乱,将导致社会目标体系的模糊和混乱。因此,我们应在分析和总结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既符合我国现实状况又能顺应时代和现代化潮流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价值体系。二是道德体系的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目前各种道德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明显,比如自主性和 独立人格、自由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的冲击,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尚义价值观的碰撞等等。我们要在整合这些道德观念冲突的基础上,加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三是文化生产的创新。文化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生产。文化发展既要讲成本,又要讲效益,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特点,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同时,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创造理性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使之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体现民主和法制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目前,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在最深的层次上体现为文化的转型,也就是说要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在这里,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吸纳百川的开放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扩大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战略选择。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要吸取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与现代文明相联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一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和观念,如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信用观念等。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财富,对于发展我们的科学和促进生产力前进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二是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和观念,如反映人类美好愿望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观念,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形成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但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要建立先进文化体系,必须注意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点。没有文化安全,就谈不上建设先进文化。这是构建中国先进文化的未来走向和总体发展脉胳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要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把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摆到重要的位置。首先,要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文化发展战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文化投资主体和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政策选择上都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其次,要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行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适度准入原则。再次,要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此外,还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综合管理机构,以增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处理好文化的世俗性与文化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世俗性就是肯定现世生活,力求从现世生活本身寻求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而文化的超越性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而是与现实生活保持一种自觉的疏离,关注生命的永恒存在和终极意义。文化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两者只有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承认文化的世俗性,肯定基于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人民大众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适当性、合理性,并积极建立以理性化的市场竞争法则为核心内容的市场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文化的超越性品格,坚持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普遍价值原则,把市场经济置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普遍价值原则的要求之下,避免在市场化过程中使人纯经济化、物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中国先进文化要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超越功利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获得经济效益时必须把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作为前提,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 
  第三,处理好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当前,文化冲突主要源于文化霸权。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亚洲的崛起,以及西方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价值观念的危机,东方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打破了西方文化独霸世界的线性发展模式,动摇了欧美文化中心论的优越感,于是西方有人惊呼西方文化正在受到东方文化的挑战,预言东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其实,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每一种文化,不应该具有高于其他文化的优越感。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文化,其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事实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个民族只有顺应世界潮流,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据已有的传统和现实基础,在发展模式、目标、任务上始终体现出自身特色,才有普遍意义。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而有生命力,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文化的融合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化都卷进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规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相互补充、互为借鉴的功能。只有以此为基点,各民族在肯定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认清各民族文化间的依存关系,才有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