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时间:2005-12-16  来源:  作者: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例如,有一位我布置作业时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三、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对教育过程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怎样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1. 遵循理解原则。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总是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说:“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出现的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诸如此类事情,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教师有错误,及时承认,及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谅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 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一个学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时我在下面小声说话,您不但没批评我,还让同学们听听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
  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坏,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
  教师偏爱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又一个原因。过去做班级工作提倡“抓两头,促中间”,好学生非常受宠,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冷落。教师这样做,尊重的只是少数“好学生”,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教师偏爱少数“好学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数学生。师生无亲疏,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总之,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工作主要由教师进行。因此,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
为了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加速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应该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它强调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行真正的启发式。每个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上已经有了若干个中心。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水准。整个教师队伍都有一个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和重新学习的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看到:在生活经验、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成熟程度等方面,教师和学生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在信息量、信息渠道方面教师未必一定多于学生。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在人格、尊严、相互信任等方面,却是完全平等的。要把自己从以往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解放了教师,才能解放学生。以往的教育往往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个性与集体是对立的统一,教师在教育全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调整“师生关系”,关系学校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它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也是学校管理机制运行的结果。只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民办学校里,师生一天24小时在一起,就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者身兼教师、朋友、服务者多种角色,强调责任、服务、启蒙、指导。在这里,服务的意识必须增强,要改变过去师生间疏远、威严的关系为亲和、平等的关系,处处关心体贴学生,同时严格要求,规范管理,让学生崇尚真知、真理,让每个人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平等﹑信任﹑民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的今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关系到能否切实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具体的说,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平等  长期以来,教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尽管我们提出“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思想,但是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很少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平等相处。学生不仅是“教育主体”,更是“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教师考虑问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儿童是有能力的,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自己的权利。
二是信任  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证明,所有正常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揭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积极的期待回促使学生的发展,消极的期待则会阻碍学生的成长。现代教师应具有“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观念,认识到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的行为,自觉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培养者。
三是民主   平等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遇事多沟通,反对专制。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需要,体谅学生的困难,乐于和学生协商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不循规蹈矩的学生能持宽容态度,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并注意发现这些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而加以保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看法。在学生的认识一时跟不上时,应以理服人,巧妙引导,决不强制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
 
 
情感—新型师生关系的纽带
灯下读书,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代表作引起我的思绪。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试能力,看谁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去。于是北风使劲地吹,想用它那威严把大衣吹去。然而,行人不但没有脱去大衣,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却用她那温暖柔和的风轻轻吹来,使行人身上阵阵发热,自觉地脱去了大衣。该寓言寓意并不晦涩,告诫为人师者在工作中要以情动人,以情换情,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正需要这种“南风精神”吗?常听一些同行慨叹,现在的学生调皮得很,整天风风火火,不把学习当回事,弄不准还惹些小麻烦。的确,如今的孩子思想活跃、自我约束能力弱、学习内驱力不强、“小大人气”严重。教育对象呈现出的这些共性或个性问题,正是教育者应当有的放矢地去矫正的方面。矫正需要付之以情,以情动人,以情动情,以情换情。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施加教育影响,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晨周(队)会课,此为共性教育与熏陶。另一方面,我们要启动家访和个别谈话两个教育法宝,矫正个性倾向。我们可以捎信让家长到校交换学生诸方面的发展情况,更需要走进孩子家庭,以诚恳的话语、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和家长围绕教育对象的成长与进步进行情感融洽,双方达成思想与行动上的一致。孩子需要我们输送情感的热流,老师亲切诚挚的话语、善意婉转的批评、充满信任的鼓励等等,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事实上,我们跟学生及孩子家长的情感交流与融洽似乎太少太少了。尤其对那些“问题学生”,我们动“情”了没有?
情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纽带,情感融洽与共呜能起一种对其它因素协调支配作用,起到态度的动力定型作用。让我们激活情感这一因素,将全部的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成师生之间和谐健康情绪的双向流动,使学生力争进步的内因发生积极的转化,从而获得持续进步的潜在动力,促进学生素质得到更快更好 的发展。
 
 
新型师生关系之笔友关系
我是一名半道出家的班主任,在我当了半年的副班主任后“转正”了。在刚接班级时,学生对我的冷漠、排斥以及念旧让我的信心倍减。但幸运的是我当过他们半年的英语老师,他们对我也不抵触。鉴于这个基础,我开始了新班主任的工作。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与学生彼此适应,我采用了谈话法,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但是,当我把全班学生谈完一遍后,我与他们的关系仍没太大起色。我开始分析失败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的性格,说的话有些硬,学生不容易接受。因此,我改变了策略,抓住学生爱交笔友的喜好,我开始给学生写信。每一封信我都是用正规的信纸写的,最后再用信封封好了给他们。开始,学生们很好奇,收到信的学生很兴奋,这从他们看我的眼神就能看出来;没收到信的学生很渴望,这从他们的表情里也能看出来。在兴奋与渴望中,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在慢慢发生变化,我们之间的“冰界”也在慢慢溶化。在与我通信的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女生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在班级中很孤僻,少言寡语,平时很难看见她的笑容。自从注意到她后,我便想尽办法与她沟通。谈活法在她身上试了好多次,都因对方的态度过于冷漠而以失败告终;家访,进行单独的私下交流。每次我去家访,基本上都要去一趟她的家,但是她对我的态度仍没“解冻”,确切地说,她在学校时的情绪仍未转变。然而,当我给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她的态度转变了,这并不是说她的面部表情,而是从她给我的信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我为她对我的情感所感动,为她的坚强性格所打动,为她承受的心理负担所震动,我更不敢相信,正是自己的一封信开启了她封尘多年的心扉。她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但因一件事打击了她,至此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很庆幸自己用对了方法,没给她带来更多的负担。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经常通信,写信已经成为了我们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今年的春节,她给我打来电话,我们聊了很久,她说她很想我,愿意永远和我这样交谈下去,不挂断。这时,我感到自己的脸上淌着热乎乎的液体,我知道自己是被她的真诚感动着。
在那之后,书信交流已成为我们班级的特色。当初偶尔一试,让我找到了彼此间最好的沟通方式。现在,我们班级又增加了九名成员,这种传统也感染了他们,其中有些学生已经开始与我保持联络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一些后进生也主动与我交流,他们从我这儿得到了肯定性的评价,正逐渐地赶上其他同学。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教育不单单是教与叫学生怎样做,而是与学生形成一种能够彼此平等交流的关系的现代教育理论。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较开放,作为教育者,已不能再用停滞的目光看待现代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 许多 老师报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但他们是否想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教育者的思想是否在与学生的思想同发展呢,教育者是否能够根据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呢。曾经我也被老式的教育思想与方式迷住了双眼,对学生,我只会一味地指责与批评,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却收到微小的回报。事实让我擦亮了双眼,其实,你怎样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回报于你,这主要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对路。经过一番摸索与反思之后,我总结出了这一新型的师生关系之路。
我很陶醉于这种交流沟通的方式,也很受用于这种方式,我把它命名为“笔友型”的师生关系,因为我们都是在纸上谈心。
 
 
构建班级管理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班级管理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级教育者,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木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这样可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责任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另外,就是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深刻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文化反哺”现象十分明显的今天,教学相长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很好地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不是“猫与鼠”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也不是“听不进、掏不出”的畸形关系。
二、构建班级管理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必然
我们读书的时候,在好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皇帝”,他的言就是“圣旨”,班主任是“权威”,他的行就是“标准”。在设皮的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警察”,他的话是不得不听,班主任是“猫”,他的脚步总会让群鼠胆寒。可如今喝牛奶吃汉堡的学生似乎了邪,皇帝的圣旨可以充耳不闻,权威的标准可以视而不见。班主任与学生不再是警察与小偷,猫与老鼠的关系了。我们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社会文化层次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自己文化层次的是高却没有较大突破,因此,家长、学生对我们崇拜度降低;第二,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也降低,如今班主任工作繁忙,在微机应用、热点书目阅读等都落后学生,获取社会信息量严重不足,学生对班主作的信任度降低;三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学生发育加快,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提高,学生对班主任的满意度降低。
由于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必须改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已成必然。
三、新型师生关系探讨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集体教育中班主任是舵手,同时又是朋友。班级教育归纲起来无外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在集体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舵手与船员的关系。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的一切。”(《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第228页)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这就好比大海中行船,不能没有舵手正确的指挥,同时舵手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舍得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船员中的一分子,这样船员们就不会觉得是在为舵手撑船,而是在为自己,船员们就心会在一块儿想,劲就会往一处使,形成一个凝聚务和向心力的航行集体。从而步调一致朝着正确的航向行进。
个别教育中班主任是医生,同时更是朋友。
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其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初步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即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任何一个班级少不了不听话的学生,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病人。而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就是医生,我们诊断的是他的心理,这时我们除应具备医生们的专来技术,应该少用或不用将领训斥士兵的口吻来训斥他,少用或不用长官对下属的口吻来命令他,能不能用朋友的口吻来劝戒他,开导他,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化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时动之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在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几点实践
我们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将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师德教育深入的突破口,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诀窍”,其核心仍然是观念的革命,具体抓了四条:
1、对学生进行研究,实行因人施教。研究学生心灵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一要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在了解基础上,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这样,与学生相处便有了基础。
我们每学期都要求教师与学生谈心,进行家访。做好思想状况分析,对学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小贝同学先天智力不错,可就是上课打不起精神,下巴吊在桌子上听课,一付抽了大烟的样子,考试成绩总是红灯高挂,妈妈着急,老师担忧。班主任找他谈心十几次了解到,小贝有着厌学情绪,他认为学习太苦,又没什么意义。老摸到病根,帮他排除了心理障碍,他成绩也提高了,从班上四十多名一跃成为十几句。
2、给学生以尊重,采取常识教育。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建立新开支师生关系的“秘诀”。
为此,我们尊重学生人格、意愿,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对班级、学校提的意见,尊重师生的情谊,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隐私权。我们不用讽刺、挖苦和刺伤学生心灵的不规范语言,采用一切方式肯定、常识学生,创造了诸如评选“优秀作业”,“我们班的歌王”等激励学生的措施。
3、让学生当主人,尝试主体性教育。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知识最终是学生自已学会的,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实践,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
我们把学生推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第一线,空前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们每天都由年级班干部巡回值日,检查卫生,读报,纪律,年级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卫生习惯,每天六点钟以前每一个班就将教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学生自觉在教室里安静自习。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