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时间:2006-06-07  来源:  作者: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从孩子的角度分析:
  1、不敢提出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怕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学生的“提问”意识在长期过程中被慢慢扼杀,不敢提问题了。
  2、不能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使回答问题,也是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只需要按老师的意图回答即可,不用深入思考,长期下来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意识淡漠,提不出问题。
  3、不愿提出问题
   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也能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这些“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的家长和老师会回答的回答了,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问出的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傻或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长期以来,孩子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淡,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

4、不会提问题
   他们往往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会质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因此不善于提出问题。
  (二)从家长的角度分析:
   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普遍现象,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都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他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当孩子放学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就会像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言,我认为,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确实应该转变了。
  (三)从舆论、观念的角度分析:
   反思学生“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原因,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父母的教育,做“好孩子”就必须“听话”,何况父母“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饭还多”,确信父母的话是成功的经验;长大进了学校,向老师学习,做“好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十年寒窗”换来了“满腹经纶”,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坚信听老师的话是考出好成绩的保证;教科书则是集中了专家的智慧,书中的内容自然奉为“金科玉律”。由“好孩子”到“好学生”的成长历程,逐渐养成了接受、服从的学习习惯,在坚信不疑中度过了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
  (四)从教学的角度分析: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了听老师的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讲解,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走向泯灭。近年来,随着先进教育思想的涌入,绝大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满堂灌”是一种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满堂问”加以取代。

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的教育策略
   有人断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针对这种现状《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学习型人才的关键之一。在研究性学习被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时,由书本、老师给予的知识所自发提出新的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了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去解决问题,这是孩子们学会学习的“根”。
  (一)更新思想,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成了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应重新认定自我,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要从“学”转到“问”和“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留美教授洪朝辉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美国,往往没有一堂课,教授可按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的发挥,必须随时应付突如其来的学生提问。”这就要求老师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对所教内容真正知之甚解,教师应学会提问,提高自身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问题预设能力,并适时适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二)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1、 对学生的座位要注意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的与思维不活跃的成为同桌,让成绩良好的与成绩不佳的成为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天受到“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耳濡目染,总会引起提问的兴致。
   2、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面对的是知识层次很低的小学生,而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b为什么要这样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以肯定并加以指导。
  3、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听取,认真解答,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课后,一定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就是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思维的快乐,而不只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及时表扬,使班级洋溢浓厚的求知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

(三)提供机会,引导提问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预习记录本上,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巴金老人的作品,文章里有许多语句被初读的孩子们打上“?”,开始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他们的思路,讲读课文时师生互动,允许学生提问,让他们把所有“?”都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商量解决,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些孩子可能在课堂上仍未了解,还有的可能产生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提问。

2、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差异,提问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还要重视教会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肯提——提对——提好”。
  (1)指准方向。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1938叶圣陶与夏丐尊合编了《国文八百课》,当中的《文章面面观》就讲到阅读文章主要探究的七个方面。进入80年代,在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方面,特级教师钱梦龙总结出“定向提问”和“深思质疑”。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教师要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非常明确的提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问题自然不会漫无边际,也不会仅仅集中在文章的内容上。
  (2)提示范例。为了使学生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在训练初期,教师可作示范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是好的,怎样提问是不好的。”让学生经常使用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词语。这样反复训练,不断磨砺,学生自然会逐渐莫到提问的门径。
  (3)授之以“渔”。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4)组织交流。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问题是最好的,为了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可以是同桌互相提问,小组互相提问,也可以向全班发问,甚至是师生互问。这样可以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教师示范、“最佳问题”的肯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明确这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提问的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四)指导释疑,允许存疑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会出现,因此教师应倍加珍惜。学生抓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逐一解答。学生感到困难和疑惑,正是教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讲解。这样,既可避免“全盘授予式”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时,有学生问道:“福楼拜为什么不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莫泊桑,而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请教?”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转给全班学生,大家通过反复读,互相商议,以六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很快就得以解决。实践证明,把提问“还”给学生,是一种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而且有利于“会学”的好方法。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的限制,一些疑问也可能一时解决不了,这时应该注意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研究,留到下堂课交流解决,这就是存疑,我们应该有个正确认识,因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存疑绝对不是没有收获的“无效劳动”,但存疑要避免流于形式,记下问题就了事,这样等于没有存疑。存疑、解疑的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碧螺春》是一篇很有“内容”的课文,学生提出了从茶树生长到茶艺等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对于教师很多也是未知,我们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记下感兴趣的问题,课后利用各种手段去解决。找个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汇报交流,在解决语文课本问题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指导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是一种“活”的教学。教师必须深研教材,储存大量的有关信息,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欲导而不能。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教师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