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有效搜集运用资料,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时间:2009-12-10  来源:  作者: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搜集资料,再带着有价值的资料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让学生有效地把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为了搜集资料而搜集资料的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行为:一些学生不清楚查哪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找到资料后只是在书上折个角,或者从网上找到资料后,没有选择地全盘下载;下载后没有阅读理解,课堂交流师只是拿着打印下来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甚至读得磕磕巴巴听的同学也不知云里雾里。一场“轰轰烈烈”的搜集、交流资料下来,学生失去了兴趣,课堂失去了活力,收获甚微。如何有效地搜集并运用资料,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观念的课前准备,教师对学生只是提出读课文、预习生字的要求,教师自己则忙碌地搜集资料、准备教具、制作课件、撰写教案,上课时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早有准备,能给学生以正确完美的解答;二是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令老师始料不及,无法回答,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没法顺利进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何不把课前准备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让学生也去搜集资料,和老师一起备课,这样既解放了教师自己,又锻炼了学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在预习课文产生疑问时,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惑,他们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愉悦,会想把自己找到的答案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又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而体验到的喜悦和成就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我带过一个学习缺乏自信的孩子,但他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前,他搜集了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以及聂荣臻将军的资料,在课堂上我鼓励他把自己了解到相关资料介绍给同学们,较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聂荣臻将军的至仁至义。他在日记中写道:“是课前搜集资料让我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找回了自信!”同学们领略到搜集资料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了解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内心就会产生对搜集资料的兴趣,从而产生搜集资料的欲望。

学生对搜集资料有了兴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习惯,使搜集资料成为学生自觉地学习行为,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获取与课文相关的,对理解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文章来会更有兴趣,使自己时时处于一种主动渴求之中。教师也不会因学生种种“突然的”提问而手足无措。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表扬在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使学生更有自信,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主动搜集资料的习好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提高搜集的有效性: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和每一篇语文课文相关联的都有丰富的资料,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学习的课文,每一篇知识点都很多,哪些问题我们联系课文加以思考就能理解,那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解决?如果我们不加筛选,盲目地去搜集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抓不住重点,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

为了提高搜集资料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确定信息,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搜集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帮助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埃及金字塔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埃及金字塔是做什么用的?埃及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如何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对于埃及金字塔“高大、精巧”的特点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建造埃及金字塔时“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这样浩大的工程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我引导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时着重找一些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再结合文中的具体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等来理解金字塔“高大、精巧”,找有关建造新城、建造金字塔的电影片段观看,来形象地感知建造金字塔工程的浩大,从而深刻地理解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金字塔的科学介绍、未解之谜,使学生对埃及金字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乐意去探究课文内容。这样,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目标明确、省时省力、效果好,提高了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搜集资料的效率,我们还可以采用分组搜集资料的方法,给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搜集一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再交流分享,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内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是如何造福人类的,这就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每位学生都去完整地搜集,不仅时间没有保证,而且由于找到的资料太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好好地消化,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搜集“利用克隆技术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利用克隆技术挽救珍稀濒危动植物”、“克隆技术对人类疾病防治、寿命延长具有的意义”三个方面的资料,这样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有重点,完成学习任务比较轻松。

三、引导学生整理筛选,为有效运用资料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在“百度”、“google”等搜索网站上打入几个关键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不去读,也不去筛选,随便打印几页来完成任务。这样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庞杂的、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在搜集资料时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学习服务,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资料进行整理,精挑细选有用的资料为自己服务。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整理筛选,然后小组筛选,这样经过两轮整理筛选,精选出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最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学生在搜集到原始资料后,教师可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做一下精简,根据课文的学习内容,来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源,并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如用笔勾画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或剪贴、摘抄在读书卡片、课堂笔记本上,或通过删减只打印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生能搜集到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很多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引导学生在搜集到的众多资料里筛选出能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深厚情谊的资料以及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理解,了解孟浩然的人品与气质,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个人整理筛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的筛选。学生既然搜集了资料,当然愿意把资料展示给同学们,这样,通过小组交流,整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大家感兴趣的资料,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和故事。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喜欢水浒人物的原因,并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小组中挑选一位表现优秀的同学,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理由更充足,故事讲得更精彩,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层层筛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化学习效果、不断进步的过程。

 四、课堂交流,有效地运用资料: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介绍资料的同学照本宣科,读得磕磕巴巴,遇到生僻的“拦路虎”就跳过去,听的同学兴趣索然,听不出所以然,所以开小差,甚至交头接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介绍资料的同学没有内化所搜集到的资料,自己都没有弄懂,如何让别人接受;听的同学没有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这样的资料交流双方没有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效地运用资料,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化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许多专业书刊、杂志和网站,为读者呈献的资料都是比较专业化、术语化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加处理,不仅听的人听不懂,读的人读起来也一定是支离破碎,收效甚微。信息的内化就是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整理好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充分表达和展示出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这就说明学生掌握了所搜集到的资料,而且,听的同学也会感到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他们听的兴趣,如此一来,全班同学都会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介绍科学家从鱼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他在读网上下载的资料时,由于有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很拗口,结果把其他同学也弄得稀里糊涂,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鱼儿利用鱼鳔装气、放气在水中自由升降,人们由此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于是我引导这位学生:你搜集的资料读懂了吗?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同学们听?你也可以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帮助你介绍。在这位同学成功介绍以后,我让其他同学也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本上的内容,可以适当补充从课外查到的资料,充实说话内容,还可以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其他人类的“老师”的资料,学生兴趣特别浓厚,他们全都抛开了原先依靠的打印纸、摘抄本等,绘声绘色地讲,还通过动作、画图辅助讲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地运用资料,还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主动、适时地在课堂上使用资料,以达到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等老师指名宣读资料。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生遇到了一个问题:在这醉人的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作者为什么不说“送行”,而用“饯行”?我指导学生观察“饯”的字形,让学生注意这个字的部首。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了,我昨天上网查李白的资料,知道李白自称‘酒仙’,这样一位爱喝酒的诗人在为老朋友送行时,当然少不了要吃饭喝酒,所以作者用饯行!”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是呀,我也查到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学过的成语“斗酒百篇”说的就是李白喝酒写诗的,杜甫有一首诗这样说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仙’为老朋友送行当然要设酒宴送行,这能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情谊深厚!”这样,学生就灵活地运用了搜集到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达到资料的有效运用,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既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同时也使自己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中那些只顾高高举手,急于读自己资料的学生,不仅没有深刻理解自己搜集来的内容,别人的东西自己也没有获取,可以说一无所得。有效的交流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即细心地听取别人的介绍,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和介绍人产生互动、交流,这样才会使所以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方面,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佐藤学先生说:“要想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学生,首先要有善于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所以,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发言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擅自打断学生的回答。相信有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一定能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而这样的好习惯,一定会伴随孩子终生。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们搜集的资料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展示出来。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学生们既学不到更多课外的知识,也使许多学生觉得花的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了,更严重的有可能还会打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未来得及展示的资料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进行展示,如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资料办一期板报或手抄报,开一次图片展或资料展的队会。总之,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保持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把课外知识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搜集和运用资料,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