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8-01-17  来源:  作者:蔡玉鸿

 

摘要:目前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的介绍非常少。笔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1)引发感性体验、设计问题;(2)学生思考、讨论和分享;(3)教师总结点评和理论讲解。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乐趣、教学技能和教学成就感。希望本文能够对同行有所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 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在现行考试体制下,灌输式教育(也称为注入式教育、填鸭式教育)成为了应付考试一种最快捷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不高,考前背一背,考完试后就把知识“还”给老师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目前已先后教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1. 启发式教学
1.1 启发式教学的发展
启发的意思是:引导别人使有所领悟。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学记》进一步提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在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苏格拉底,他在教学中创立了“产婆术” 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与学生们讨论各种问题,在问答中指出矛盾,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直到学生获得完全正确的答案为止。这些正确答案的获得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而获得的。这种方法像助产婆帮助产妇把胎儿从肚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他的教学过程是“思想的催生”,故把该教学思想称之为知识的“产婆术”。
20世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提倡发现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认为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对新信息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些论述中可看出,启发式教学是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应具体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而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的探讨却非常少。(罗必新 & 付冬梅, 2008)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1)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2)启发学生自主探究;(3)注重讨论与反馈调节。(李建英 & 刘阳春, 2006)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1)引出知识要点。这个知识要点的引出可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或者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活动、观看具有相关知识的录象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设置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所设计的问题既不是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也不是其完全熟悉的东西,而是蕴含在已知事物中的新事物,这样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2)介绍知识要点。这部分的设计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并可借助多媒体。这些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探讨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由于其作者多为教育学专业者,对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具体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介绍显得不够详细具体。
2. 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心理学既是一门非常生活化的学科,又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之前都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时,如果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则理解学习心理学理论就显得很容易,而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则理解学习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既有可行性,又具有重要教学意义。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笔者认为在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三个步骤:(1)引发感性体验,设计问题;(2)学生思考、讨论和分享;(3)教师总结点评和理论讲解。
2.1 引发感性体验,设计问题
2.1.1 具体方法
从哲学角度讲,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引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呢?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体验是心理学教学中的丰富资源。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例如,在讲成败归因理论时,设计问题:请回想你一件成功的事和一件失败的事?你认为导致你成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完原因后,你后继如何行动?在讲自信时,设计问题:你觉得中国人总体上是偏于自信还是不自信?你对自己的自信心打几分(满分10分)?你为什么自信/不自信?你认为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讲心理测量时,设计问题:假如要测量幸福感,你会如何施测?
(2)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
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是另一种引发学生感性体验的常见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去精心准备各种形式的典型案例故事。例如,在讲知觉时,笔者找到了一张色盲测试卡,这张卡上是在灰色的背景上有一个红色的“RED”,然后设计问题:我们是如何识别这个“RED”?在讲气质时,笔者找了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亮剑》的主角李云龙、《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西游记》的主角沙僧、《红楼梦》的主角林黛玉,然后设计问题:请谈谈这四个人的气质各有什么特点?在讲异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时,找了梵高的记录片,然后设计问题:梵高的异常有哪些表现?有哪些因素导致梵高的心理异常?假如你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你会采取哪些方法为梵高进行治疗?
(3)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既有趣味性,又有许多感受与收获,因此,学生都特别喜欢活动。但要设计一个比较合适的活动难度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去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在讲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时,先让学生两个人一组,相互赞美对方,然后设计问题:当听到对方的赞美后,你有哪些感受?你以后会怎么样?在讲人格的形成时,让学生画两幅画:一幅自画像,并用三个词形容你自己;另以“我的家庭”为题画一幅画,并用三个词形容你自己,然后设计问题:你觉得你的家庭在对你的性格形成有什么影响?
2.1.2 三种方法的对比
设计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问题、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和设计活动各有优缺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使用。三者的区别可从课前准备、课堂驾驭要求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从课前准备角度看,设计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比较合适的案例故事,至于设计活动则更需要花费心思,平时需要不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从课堂驾驭要求看,设计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问题和设计活动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高,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各种问题,如分享很少或很长或很杂乱,分享的内容超出你的预想;而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时,由于分享的内容相对集中,教师对课堂的驾驭相对容易。从教学效果看,设计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问题所引发的是学生自身已有的体验,最为真切。但其教学效果往往跟学生已有体验的多少、分享的意愿程度关系很大。如果学生已有的体验丰富、分享意愿高,则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特别高;但如果学生已有的体验少、分享意愿低,则往往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效果较差。而呈现典型的案例故事和设计活动由于课前教师作了精心准备,因此其教学效果往往不错、学生评价高。
2.2 学生思考、讨论和分享
课前设计好问题或活动、找到典型案例后,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规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自思考,另一种是讨论。一般来说,笔者更倾向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通过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既可活跃气氛,又可思想碰撞、集思广益。规定的时间到了后,让学生进行分享。分享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分享者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而被分享者(包括教师和其他学生)往往可从分享者的分享中学到很多东西。但在分享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情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
(1)学生不愿意分享。笔者在给大学生上课时,由于生活经历和上台经验较少,许多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分享。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准备了一个平时成绩表,对分享者加平时分。每个班都会有几个发言积极者。但不能每次都让这几个人发言,因此笔者就采取点名的方式。先是点班长、学习委员、心理委员,然后随机抽查。这样一学期下来,多数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分享。
(2)学生分享太长。笔者在外面培训机构上课时,由于学员多为已参加工作,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经历、而且收费较高,因此他们往往分享意愿特别强烈,分享太长,结果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规定每次分享的时间,学员要对自己分享进行概括提炼,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
(3)学生分享的内容杂乱。由于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分享的内容往往很杂乱,因此教师要协助分享者对其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并写在黑板上。这些分享的内容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感性材料,往往成了教师和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
2.3 教师总结点评及理论讲解
学生分享完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环节。教师总结点评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学生分享了哪些内容?学生的哪些内容引起教师的同感和联想?哪些内容是有特色的?存在哪些不足?总结完后,再引出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的介绍,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往往就变得具体易懂。
3. 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高度要求: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备课,课堂上要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所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提问、有案例故事、有讨论、有分享、有教师总结点评和理论讲解,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2)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案例故事、有自己的思考、有讨论、有别人的分享,再加上教师的总结点评和理论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3)提高教师的教学乐趣、教学技能和教学成就感。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站在台上往台下一看,看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样子,教师的情绪往往很受打击,越讲越没劲。而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教师也受影响,教学情绪好。同时,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对教学的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此外,学生的分享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同时往往也会让教师有所启发、思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会让教师获得更高的教学成就感,对教学越教越感兴趣。
总之,相对于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然而,当前由于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理论往往与教学实践相脱节。许多教育学专业者仅仅局限于教育理论的探讨,而缺乏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具体教学;而其他专业课的教师的教学技能一般都是通过听优秀老师的课来模仿学习,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希望本文能够对同行有所借鉴与帮助。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