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让阅读教学,走出篱笆去!

时间:2018-01-17  来源:  作者:王桐

 

让阅读教学,走出篱笆去!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儿童成长
【摘 要】:“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儿童追逐幸福的天性,是跳跃着的渴望,是灵动的纯真,如此美好。狄金森有幸,爬过篱笆摘草莓的冲动未泯;上帝有幸,他有神性的尺规;做“孩子一样的上帝”,走出篱笆去!这样的老师善莫大焉,可谓至幸!
【关键词】:童心教育 篱笆 延展尺规 多元评价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儿童追逐幸福的天性,是跳跃着的渴望,是灵动的纯真,如此美好。这样的风景的捕捉成就了狄金森——灵魂画家,相比之下,教师,更为有幸,正如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所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育是师生共创的生命艺术、是生命“觉着”和唤醒的艺术。只有解放思想的桎梏、舒展灵性的自由,在淋漓尽致的充盈与碰撞中,才会产生灵魂的感动,营造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生命气韵。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孩子一样的上帝”,走出篱笆去,走向“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艺术天地。
一、        唤醒失落的童心——做“孩子一样的上帝”。
孩童追逐甜美,去摘“草莓”,是对幸福的追逐。对于幸福的理解,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幸福生活构成生命意义的终极基础和目标。Ryff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Benthan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对于幸福的认识,众说纷纭,但都绕不开追逐二字,这种个体自我需要的不断追求得以满足获得的心理体验,来自于人的天性和本心。这种本心在儿童身上,表现为较强的敏感力和直觉力;然而,在成人身上却逐渐失落。一方面,人在启蒙时期,美好的生命是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恩,大量的感性知识逐渐累积并向理性知识转化。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成长中的人,开始活的现实而不是真实,开始变得怯懦、漠然,而忘记了诗和远方。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说:“所有的大人起初都是孩子,只是有的人时常忘记了这一点”。另外,“童心”更像流动的湖水,能随春风荡漾。就算扔一粒小石子,也能激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这样流淌着的灵性是瞬间激起的神通,是惊鸿一瞥的感情冲动,柔软脆弱、难以捕捉,极易被社会观念约束,被既定规范扼杀。如若没有自觉观照、呵护,或者没有强大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童心的失落便成为必然。“童心”的失落造成了成人和儿童的对立、冲突,让上帝和孩子之间多了一道鸿沟,成了追逐甜美的一道藩篱。周国平在《纯粹的智慧》中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敏感和警觉。教育人当有这份警觉、敏感,做孩子一样的上帝,回归童心,以智启智,以慧养慧,唤醒对甜美的追逐。
1要葆有童心的真实敏感,创设激活童心的场。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就是“真人”具备的“真心”。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的本真,指向儿童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激活学习的场,激发追逐幸福的本心。如《灰椋鸟》是一篇言意兼美的叙事散文,通过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设置两个教学活动。活动一,品词析句:鸟儿归林的壮观场景体现在哪儿?我们可以引领儿童品读感悟、积极对话。活动二,心理补白:想一想,鸟儿一天不见,它们相遇后会呼唤、倾诉、应和些什么呢。”心理补白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情景表演,抛出充满童真的语言,“乖宝宝,来,妈妈在这儿”“一天在外,快来跟大家分享分享你看的的风景”。被激活的场景,顿时让课堂温馨起来。在创设的学习的场里,教师是长大了的儿童,葆有儿童情怀,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蹲下身来,引领儿童。
2要葆有童心的美善,营造灵性飞扬的课堂。儿童的敏感和体验是鲜活的,是富于想象和幻想的,是熠熠生辉的对物神通。正如帕氏曾说,“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杨树的飞絮或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一不是一粒粒金粉。葆有童心的美善,从儿童的阅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品味语言、创生语言等方式,让儿童主动探究文本的内蕴之趣、内隐之情,切实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不仅如此,慧心的老师,能够观照童心,善于捕捉儿童的美和诗意,营造出让人感悟到生命的通透和自由的灵性课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遇上小孩子,生成了一段对话。此处,引导学生小组探究第七节中的几处“笑”,体会感情色彩的不同。有慧心的老师,应和儿童一同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让学生自由的想,大胆的说。有了自主思考的融入,学生的语言变得极富弹性和张力。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倾听学生不一样的声音,感受不同的生命色彩,让课堂成为生命真诚对话的课堂。这样才能够亲近儿童的真实,亲近文本的真实。执教《孔子游春》时,景色描写优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学生经历了文本言语的浸泡,提高了语言敏感度。理解“水是真君子”时,一方面,我引导儿童从有德行、有情义、善施教化等方面感悟,顺势设计仿写环节,来提炼学生的思路,创生学生的语言。这样的课堂,是解放了思想的桎梏、营造多元、对话的课堂,是在淋漓尽致的充盈、碰撞与质疑中营造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的课堂。
二、        延展神性的尺规——走出篱笆去。
上帝有幸,他有神性的尺规,老师有幸,也有塑造儿童灵魂的尺规。“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在默许教师惩戒权的中国古代社会,“尺规”象征着教师的神圣威严。然而“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所谓的师严道尊,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审视儿童、要求儿童、束缚儿童,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必然抹杀童心。“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如春雷乍响,引得教育同仁一呼百应。“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这个多元时代的教育强音、教育导向、教育尺规。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时代呼吁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指向知识、技能,同时要指向人的精神情感、思维启迪、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我想,阅读教学,是时候让尺规延展出神性的光辉了。
1、走向深广,遇见美丽。
古语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走出篱笆去,延展课堂的尺规,才能走向语文的渊源深广,走向“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艺术天地。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文言启蒙课——《爱莲说》时,对于“莲”这一物象,孩子们有太多共鸣。《江南》《荷花》甚至美术课“莲”的素描,早已在儿童心中勾勒出那“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形象,再结合生活体验,孩子们津津乐道莲之美。在生生互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槐乡五月》《桂花雨》《夹竹桃》等文章,我捕捉到这一信息,并没有强扭回到莲的教学上,而是顺势而为,创设“发现花”的主题活动,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掀起了一场整合教材资源,整合课内外热潮。有的整理出有关梅兰竹菊的发现清单,有的去解读《第一朵杏花》《爱如茉莉》《广玉兰》《夹竹桃》的协作特色,还有的去挖掘《春晓》《春雨》《做一片美的叶子》中花之精神。索性,来一场“花的旅程”的学科活动把。“逃之夭夭,烁烁其华”,就这样,花这一物象伴随着孩子们的原生追逐走向了意象。从传统文化为起点,穿梭到现代生活艺术,从《新版雅俗文化书系:花文化》摸索花卉文化,再走进文学、艺术中,探寻花的人格化的力量、文化意象。一趟课上成了一个主题活动,一种花上出了繁花似锦。孩子们追逐着、快乐着、收获着。延展了课堂的尺规,就绵延了孩子的想象,走出篱笆,摘得草莓遇见美丽。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灵性放飞了,智慧生成了。
2、走向多元,化智为德。
教育指向儿童的成长,而生命的体验又各部相同,儿童立场的教育,要尊重更多的儿童,保持个性的独立和自由,保持思维的鲜活。这是极大的挑战。孔子四勿给了我启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不臆断,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延展教育尺规,走向多元,走向开放,才能共创生命艺术。执教《槐乡五月》时,洋槐开花了,孩子们也乐开了花。“被香气熏醉”了的孩子不愿回家、喜爱槐花的孩子“别着、戴着”还不够,还要“塞满兜”、不时朝嘴里“塞一把”。这样充满童趣的文字,感染每一个有情怀的人。就此,我设计“驻足寻乐”环节。老师停下来,蹲下来,和儿童一块儿赏花寻乐。于是,课堂也如花朵缤纷,课堂有了孩子们手舞足蹈的采花、撒花表演,看到了天真热情的孩子们送花惜别,还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我顺势创设“读趣”的环节,让孩子自由施展、评价。有的认可声音的抑扬顿挫,有人侧重肢体的补充表达,也有关注情绪表达或者内容表达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理解独特且珍贵,通过开放平台,自由讨论,激发思维活力。评价过程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把学生评价置于评价的主体。学生可以无拘束地谈论对朗读的思考,对槐花的体会,大胆发问、激情陈述,分享自己的朗诵。
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发展,让学生总结经验,共同谋求有效的活动策略,可以衍生出围绕槐花主题的民俗活动、戏剧活动、鉴赏活动等。智慧的洪流在“写趣”中升华,通过“鉴赏一段文,练写一段文”的小活动中,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融合,理解和对话的碰撞,让学生在思维的共振中去发现文字的魅力,文思的秘妙,语文学科思维得到提升。在这些多元的活动中,学生会汲取大量的课内外知识和资源,共享共生。同时,我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能力和品格形成,建立多元的民主的评价机制。比如,我们更关注自主性、创造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精神状态,更关注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合作参与度、等等。另外,评价最好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来强化深化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动力,助推学生才能的发挥和品格的培养。力求落实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培养的核心素养。实现师生共建、共生、共享、共同创造幸福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智慧课堂,让每一节课都能听到学生的提问声、笑答声、掌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理解独特且珍贵,通过开放平台,多元评价,激发思维活力,在联动思维中变革创新,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化智为德
 “丑小鸭”飞跃篱笆,印证了自己的美丽;儿童走出篱笆,摘得甜美;教育的艺术,要走出篱笆去,激起“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物通神”的灵感,去遇见未知的美丽。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北师大2016年发布。
[2]周国平《纯粹的智慧》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
[3] 李贽《李贽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2000版。
[4]朱光潜《谈美书简》      中华书局2012版。
[5]董闺聪、吴惠青、蓝献青《活动课程研究》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