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简介|校园新闻|园丁广场|教育研究|教育督导|缤纷校园|文明创建|家长学校|科技志愿者在行动|联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撷秀

新课标视域下的一年级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时间:2018-01-17  来源:  作者:张文强

 

新课标视域下的一年级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要: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徐州市一年级学生开设科学课,教科书依据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当新学生遇到“新”课程,我精准把握课程性质,努力读好读懂学生,灵活巧妙运用教材,积极开展赏识教育,增强家校共育合力,全方位构建生本高校课堂,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关键词:新课标;一年级;科学;高效课堂;策略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徐州市一年级学生全面开始学习科学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这门功课的学习呢?我紧扣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努力凸显“儿童”和“科学”两大特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习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精准把握课程性质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比如观察植物,就不能局限于在课堂上观察几盆花,而应把对植物的认识放在大自然的真实环境中,让学生经历亲眼看看、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的过程,把学习科学的各项活动联结成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整体。
以我校使用的义务教育科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例,它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76月出版。以往36年级的科学教科书,每册均为四个单元,而本册书仅有《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科学阅读”是对前面几课正文的补充。在13课中,除了第一课外,其他12课均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与以往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比,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则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课程内容在过去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
二、努力读懂读好学生
    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的是“儿童的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和“科学”两个关键词,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简言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着“儿童”和“科学”展开,必须准确定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一)做好幼小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周岁多一点,以前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科学问题或者科学现象,比如在课堂上观察摆在教室里的绿萝,见过小草春天发芽秋天枯黄的现象,甚至能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模样在水面漂浮,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他们或许根本没有关注。一句话,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科学。进入小学后,他们开始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世界,比如秋天里哪些树叶会枯黄凋落,气温为什么比夏天降低,天然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将引导自己一步步走进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培养学习习惯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着无限神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种自然现象无不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视线。要学好科学,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以科学观察为例,就要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倾听、全面记录、主动合作、乐于表达等习惯,充分调动全身感官,做到眼观、脑思、手做、耳闻、鼻嗅、嘴说,有时候还要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辅助完成任务。
三、灵活巧妙运用教材
(一)灵活使用教材
以《观察一棵植物》为例,教材中利用菊花进行观察,因其分布广、栽培历史长、秋季含苞待放,易于获得更多信息,但我们校园中并没有菊花,如果非要观察菊花,则需要购买或者让学生从家中携带,有一些不便。
我发现校园中有银杏、法桐、樱花树、海桐、火棘、石榴、南天竹、枫树、紫薇、翠竹、桂花、吊兰、芦荟等二十余种植物,而且每一种植物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特征明显,有的还开花结果,非常便于观察比较。于是,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盆栽的吊兰和芦荟搬进教室,带领孩子走近花坛,引导他们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用示意图记录观察结果,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有了更多惊喜的发现。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把校园中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比如有的学生对秋季校园中的常见果实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初步认识到这些果实之间的异同之处,它们在颜色、大小、气味、味道、重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果实之间差异还很大,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果实世界。知道了吃的食物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植物的果实,比如西瓜、苹果、石榴、桃子等,它们为人们提供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必须要保护好它们,让它们茁壮成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健康美味。而且,他们还发现学校的几棵石榴树上的石榴已经烂掉,地上也落了不少,非常可惜。希望学校能组织老师和学生有序采摘,既能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也能减少浪费,一举两得。
(二)用好活动手册
与科学教科书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活动手册”,与每课相配套,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并不是课堂作业本,而是活动记录单,将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伙伴,并且要求学生做到三点:每节科学课都要带着它;将你在科学课上看到的现象、想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完成拓展活动,足见其重要性。
比如,在《植物》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第4部分“种一棵植物”标题旁有一个红色箭头,指向“活动手册”,提醒学生开始使用活动手册,教师需要指导和督促。翻开活动手册,可以看到“拓展活动”的内容为:选择一种方法种一棵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并附6个方框,要求每周记录一次。这样的连续性的探究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选择水培和土培两种方式,研究大蒜的生长变化,每天记录观察日记,因大蒜生长较快,她每隔两天就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在活动手册上,从生长速度、根须和蒜苗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水培大蒜的根须生长的更快,尤其在前几天更为明显;但土培大蒜的后进很足,时间越长,两者的差距越小。水培大蒜的蒜苗在根长出的第1天开始长芽,随后快速生长,从芽芯长出绿色嫩叶;而土培大蒜发芽的时间较晚,而且一直呈现“落后”的状态。
(三)充分做好示范
一年级的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毕竟有限,如果能有个样子作为参考,他们就可能有“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觉。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比如画出一棵植物的整体形态、完整地画一片叶、做一幅树叶贴画等。这些活动,对于孩子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身先士卒,给予精准指导,并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事物,把握图示记录等的要求,为他们展示“样子”做参照,最后让他们尽可能准确地把观察到的画下来。至于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制作测量纸带、测量起点和终点等活动,我同样先做好演示,讲清楚操作要点,再让学生操作。
四、积极开展赏识教育
本以为他们刚刚走出幼儿园大门,身上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贪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上没有规矩等习惯,很难坚持上完一节课。但很多学生的表现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不仅专心听讲,而且勇敢地举手发言,或许答案并不完整,但这种乐于展现自我的信心与勇气令人欣赏。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不仅是萌萌哒,更是棒棒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需要鲜花和掌声,我积极开展赏识教育,不仅在他们成功时热情点赞,更要在遇到困难时送去真诚的鼓励。无论是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到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尝试着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抑或是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我都及时肯定,大加赞赏。
(一)用心接近学生
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而富有儿童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不时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情更是力求丰富而有变化,目的只有一个,让台下的学生尽快接纳我。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通情达理”,很快就愿意与我交流。我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能配合地去积极思考,并举起小手回答,尽管有时回答得并不完整,甚至答非所问,但他们充满渴望的眼神,足以说明他们爱上科学课。
在“种一棵植物”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对待,挑选植物种子,制定栽培方案,准备相关物品,坚持观察记录,每一件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每天都期待着自己的植物能够发生新的变化。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最近简直迷上了科学,每天清晨、中午、晚上,甚至夜里,都要观察自己种植的小麦种子的长势,精心管理,及时记录。王铭浩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表示,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既磨砺孩子的细心,更能很好的锻炼思维的开发,要让孩子坚持下去。
(二)搭建展示平台
 在完成种植植物和制作树叶贴画两项实践性作业时,我让学生通过拍摄的照片、撰写的观察日记和带来的实物等方式,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收获。从他们带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种植的植物宝宝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绿豆、黄豆、大蒜外,还有花生、含羞草、玉米、小麦,甚至白菜等,不仅每天精心照料,而且用稚嫩的拼音加文字的方法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份认真劲让我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每天都有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内分享孩子的研究心得与活动照片,积极性极高。
在课堂交流分享会上,李欣璐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说道:“9月19日晚上,我开始种玉米,我把发芽的玉米放进土里,洒上一层土,在给它浇点水,第二天晚上准备再给它浇点水时,发现玉米已经长出芽了,它的芽尖尖的,像钉子一样,妈妈说玉米长的很快。22日中午吃完饭,我又观察了一下,发现它的叶子也长出来了,很期待它能长的更大。”郭祥盛小朋友指着几盆花,说道:“这是我和妈妈几天前买的含羞草和我亲手种的豆子,玉米和小麦,在我的照顾下,可爱的含羞草开出了漂亮的紫色小花,豆子、玉米和小麦也不甘示弱地努力往上长。”
看到孩子们兴致非常高,我便萌发一种集中展示大家研究成果的想法,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在初选的基础上,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并接受大家投票。没想到这种新颖的展示交流形式,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不仅积极投票,而且“写留言”进行点评。短短三天时间,文章的阅读量就超过5000,投票量近5万。  
(三)奖品私人定制
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重在亲身体验,激发好奇心,并不在于记住多少科学知识,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对他们进行赞赏与鼓励。为了进一步鼓励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我对所有参与评选的孩子,人人都发一张“科学小工匠”的奖状,每个孩子的评语各不相同,均为私人订制,而且还是清一色的手写体。
孩子们拿到这张独一无二的奖状后,开心得不得了。而暂时没有获得奖状的孩子,则是一番羡慕的表情。令每个孩子期待的是,我郑重地答应他们,只要用心学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奖状或奖品。一张奖状,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对孩子勤奋学习最好的褒奖。让孩子在赞赏的阳光中成长,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不仅是学校教育,同样包括家庭教育。

五、增强家校共育合力
科学课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校内几十平米的教室,而是广阔的大自然,是火热的生活。很多拓展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后、在家中、在大自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比如种一棵植物并照顾它的生活,可能需要长达数周的时间,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管理可能一窍不通或者知之甚少,这时就需要家长来指导,如何浇水、浇多少水、是否放在阳光下,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一些孩子的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观察持续性不强,更需要家长适时提醒和督促。至于拍照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家长更应责无旁贷。
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全体家长发了一封《家校携手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公开信,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告知科学课的性质和重要性,分享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做到心知肚明,而不是昏昏然。刚开始,一些家长不理解,甚至有反对情绪,随着孩子学习科学的深入,这些家长逐渐接纳“家校共育”的理念,用行动来支持,并由衷地感叹道:在陪伴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孩子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家长也能体验到亲子学习、相伴成长、重温儿时学习时光的乐趣,幸福如斯,夫复何求?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②徐州市学讲计划资料汇编
③林军.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小学科学[M].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涂桂庆.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资讯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的孩子
家书|自家的老师 自家
校园那些事儿
校园那些事儿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滕抒辛绘画作品选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统文化
举办中秋画展 浸润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